子女打機成癮是問題嗎?

打機成癮,家長頭痛!

尋覓破解親子隔膜之道


 
在現今 AI 世代,孩子與網絡的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電腦遊戲、社交媒體與短影音已成為年輕人的主要交流平台。然而,家長卻常常感到頭痛:為何孩子一坐下就「機不離身」,擔心影響成績,不解為何家中對話日漸減少,甚至引發大家有隔膜、無傾聽,關係決裂!

近期研究顯示,打機成癮問題已成為全球公認的精神健康議題。世界衞生組織(WHO)正式將「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系統 ICD-11,並於 2022 年 1 月起生效,確認過度打機可導致個人、家庭、社交、學業等多方面的功能損害。根據相關指引,這種行為必須連續出現至少 12 個月,並出現明顯的自控困難、生活失衡等徵狀,才可被界定為臨床級的「成癮」。

在本地層面,香港兒童及青少年打機成癮情況令人關注。中大、城市大學等團隊聯同各中小學,2022 年發表的最新調查顯示,約 12.6% 受訪本港學生呈現網絡遊戲成癮傾向,個別個案曾連續打機長達 60 小時之多。另外,有超過三成學生曾「狂打機」超過 5 小時,而有 42% 學生亦表示曾連續觀看視頻 5 小時以上。香港大學亦早於 2017 年研究指出,13.9% 受訪男生每周打機超過 21 小時,更有高達四分之一學童經常接觸含有暴力元素的遊戲,與成癮傾向明顯相關。

這些結果反映出,不論國際或本地,青少年沉迷網絡與遊戲已經成為社會需要正視的嚴重現象,並確實對親子關係、身心健康帶來嚴峻挑戰。

 

專家對話:破解隔膜的十個關鍵問答

為了探討在這世紀無可避免的難題,我們邀請了 王卓彬 Ben Wong ——百科諮詢創辦人、資深培訓設計顧問、現任維港扶輪社主席,同時也是一位有特殊需要孩子的父親。他將結合二十多年專業經驗與親身育兒的點滴,分享如何透過「打機玩樂竅門」與父母角色定位,重新建構親子關係,化解上網成癮背後真正的問題。

這些事實證明,打機成癮並不只是「網上玩樂多點」那麼簡單,而是涉及生理、心理和家庭系統的多重危機。那麼,如何破解隔膜?如何令親子關係重建正向的 Echo Bonding(心靈回音)和有效溝通?


Q1: 家長自身對電腦知識的掌握是否重要?

如何帶領孩子選擇怎樣使用電腦產品呢

通識八通街課程 (12 小時) - Nature Play in the City

Ben Sir:非常重要。現今小朋友生活大半與網絡平台密不可分。家長若只停留在「網上好危險」「打機一定上癮」的固有印象,根本難以打入孩子內心世界。因為對子女來說,網絡和電玩除了娛樂,還是發現、探索、連結朋友、表達自我的主要場所。家長如過份抗拒甚至一無所知,只會增加信任斷層。家長毋須成 IT 專家,至少應認識遊戲類型、基本運作、社交平台結構及學習資源分佈。與孩子討論遊戲的內容,了解他們對不同軟體的看法,有助在尊重基礎上引導他們明智選擇,而不是單純設限、禁止。

 

Q2: 如何分配時間?

怎樣分辨孩子是在「打機」還是「學習」呢?

香港動植物公園-遊學嘉年華 - Nature Play in the City


Ben Sir:家長常問:點樣定界打幾耐、點樣監察打機時間?其實最理想,打機的時間不是監控,而是協作。相方可以嘗試一起協議週間、周末的「平衡時間表」——幾點做功課、何時運動、留多少時間用於「娛樂」及家庭共處。重要的是,多數學習形式早已遊戲化,例如程式設計用遊戲平台、YouTube 用趣味動畫教知識。家長宜參與,不單分辨子女在網上接觸的內容,更要有所互動,即是安排一齊打機的時刻。有時表面是「打機」,實際在培養團隊合作、策略思考;甚至親子可透過遊戲探索興趣、一起進修未來技能。


Q3: 如何將「沉迷打機」轉化為教育+娛樂?

Ben Sir:教育與娛樂並非一定對立。Edutainment(教育娛樂合一)相信是現代最可持續的學習模式。網上電子遊戲本身屬好壞,關鍵在其設計與目標。與孩子一同挑選既有啟發、又能激發創造思維的遊戲,把「玩」由消耗時間轉化為學習和成長。當家長樂意被孩子邀請一同遊戲時,就不再是外部監察者,而是同行者! 這樣可打破「學業=苦差、娛樂=快樂」的二元對立想法,亦讓孩子在電子世界中主動尋找知識與靈感。


Q4: 家長面對矛盾:要嚴格規管還是自由放縱?

Ben Sir:我用「橡筋理論」解釋:若橡筋拉得太緊會斷,拉得太鬆沒張力。對孩子使用網絡和遊戲,家長應懂得「有時收、有時放」。規範必須存在,但適當的「放」可令小朋友體會自主,明白自由與責任是並存的。核心是建立互信,而不是一紙條例。家長可與孩子共同檢討行為——守規矩時充份鼓勵,違規時坦承後果,以合作取代衝突。


Q5: 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海岸尋寶遊 6-8月 - Nature Play in the City

Ben Sir:信任是起點。家長需相信子女內在具備自我調節能力。逐步放手,讓他們參與規則制定並承擔後果。例如,一週遊戲與學習表交由孩子自己設計,家長溫和提醒。守則達標,給予具體肯定;失敗時讓他們體認後果。依法而為遠比嚴控有效,長遠可培養自律與責任感。

 

Q6: 家長的角色:做嚴厲「虎爸虎媽」抑或「同行陪伴者」好?

Ben Sir:家長不再是舊式「控制者」或「命令者」角色。人生的路,只能陪伴,不能代行。新時代家長要轉型為同行者、合作夥伴。過分強硬只會損毀 Echo Bonding——失去心理回響、缺乏同理心,溝通只剩指令和批評。久而久之,父母與孩子之間只剩壓力,沒有理解。親子若缺乏情感共鳴,最終只會導致無話可說甚至決裂。


Q7: 如何真正打破親子隔膜?

香港公園 尋寶遊戲 14/6 - Nature Play in the City

Ben Sir:開放心態才能築橋。別拘泥於「打唔打機」這種二元對立,而要嘗試進入他們的世界。譬如問:「這遊戲有咩特別?」、「你最欣賞邊個角色?」、「點解全班同學都玩呢款?」——這些問題,從好奇出發,而不是審問。家長一開始嘗試投入子女的電子網絡遊戲世界時可能會感到格格不入,但長遠這是築起對話的共鳴點。孩子背後想分享的,或許是他對成就的渴望、友情的建立、突破困難的經歷。從打機話題延伸其他生活話題,發掘他們的內在動機,溝通渠道就自然地打開了。


Q8: 如何「打入孩子圈子」和學習他們的語言?

Ben Sir:要學習孩子們的「行內語」,甚至知道他們「同會」名稱、關心的明星選手,平日可主動參與一餐、聽一場電競,或一次學校活動。當家長可與孩子暢談遊戲中的點滴、解謎心得、電子競技趣事…… 那刻家長身分已從管束者變為「信任的盟友!」。孩子會內心暗喜:「我的世界,爸媽也懂!」的滋味 —— 這是孩子最強的支持和安全感來源。


Q9: 若孩子跌入了虛擬世界,

家長如何協助他們重返現實?

WhatsAppImage2025-03-23at4-Nature play, Nature play activities, Outdoor learning for kids, Parents Co-Learning, Community Visits, Parent-child outdoor adventures, Farm Play, Messy play workshops, Nature-based education, Free Play, Urban nature exploration

Ben Sir:不必強硬切割。有效的方法是「虛實對比」。譬如:若孩子在遊戲團隊中表現突出、戰勝困難,家長可趁機連繫到現實生活中,如校園活動、運動競賽,協助孩子轉化成就感。鼓勵孩子將遊戲中的組織協作、處理挫折等經驗,運用到學校與家庭中。讓他明白:現實世界同樣存在挑戰、冒險和樂趣,而這些歷練比虛擬分數更有意義。


Q10: 家長應如何持續學習與孩子一起進步?

Ben Sir:「沒有世代隔膜,只有學習停滯。」家長要主動參與親子課程、閱讀育兒心理學、與其他家長交流經驗。願意不斷進修的家長,不但更懂理解孩子,也能以身作則,讓成長成為全家人的共同課題。當家長視陪伴為學習、視困難為契機,親子間的關係會更穩固,再大的鴻溝也能化解。

 

「自然遊樂 - 爸媽圍爐共學」

今年要夠薑 - Nature Play in the City

有見及此,我們特別增設了「自然遊樂 - 爸媽圍爐共學」資源。針對 AI 世代家長,融合心理學、教育學和親子實踐,提供全方位支援:

- 多元家長工作坊:情緒管理、動機提升、親子溝通與衝突解決等,提升家長應對孩子成長需要的技巧及心法學習

- 按齡/成長需要,為孩子/親子設計最貼切的「學習方案」

- 一對一心理專家發展式輔導會面

我們不傳統單向灌輸,而是讓一家共創學習氛圍。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實用技巧,由家長身體力行,帶領孩子邁向健康未來。


 

毋忘「回音連結」,才有親子無隔膜

沉迷打機雖表面是「科技問題」,但本質上反映親子「關係問題」。純粹禁制或冷漠監管,只會扯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 Echo Bonding(回音共鳴)。真正的出路,是主動進入孩子內心世界,理解他們的動機、苦惱與快樂 —— 打開對話空間、重建信任連繫。如是者,即使世代有別,親子仍能無礙共鳴。

陪伴、理解、信任與共同成長,這才是消除代溝、重建緊密親子關係的唯一關鍵。願所有家長都能帶著勇氣與開放心態,與子女攜手走過數碼洪流,擁抱一個沒有隔膜的明天。

 

想獲得更多自然遊樂的活動資訊,請瀏覽我們不同媒體連結: https://linktr.ee/natureplayhk

*********************************************************************
自然遊樂陪著孩子玩中學,引導自發學習,全面啟動孩子的創意、社交、動作發展、認知與感官能力!歡迎電郵至 natureplayhk@gmail.com 或致電 9883 9423 查詢及報名

Copyright© 2025 Nature Play in the City Limited 自然遊樂有限公司